作家:赵月枝偷拍自拍(清华大学东谈主文讲席施展、新闻与传播学院施展、马克念念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拔擢变嫌研究中心主任偷拍自拍,本刊学术参谋人);高雨曦(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俞雅芸(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后生记者》2024年第6期
导 读:
本文以跨文化传播政事经济学为表面框架,重新回溯中国若何主动引介和参与“韩流”产业发展与话语建构,并基于“韩流”在全球文化纪律中的定位,追究其模式的里面矛盾,进而商量中中语明传播力成立若何形成超越“韩流”的现实旅途。
一、小序
1998年2月25日,韩国第十五任总统金大中发表接事演说,指出“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基干产业,是旅游产业、影视产业、文化特产等具有无尽发展可能性的产业的代表,是财富的宝库”[1]。同庚,韩国政府颁布《国民政府文化和旅游新政》,声称将通过文化力量创造经济高附加值,凝华国民力量落幕“第二次开国”,并确立“体现绽开文化”的政策所在[2]。随后,《文化产业发展5年盘算》[3]《韩国21世纪愿景基本盘算》[4]《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5]等文献接踵出台,推动着韩国文化产业速即成型。
二十余年后的今天,任何一个流行文化的消耗者都不得不承认,以“韩流”之名的文化产物正在全球商场强势主导。在线上,东谈主们阅听着流媒体平台的韩国音乐、舞台视频和影视作品,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跟进最新的韩娱动态;在线下,年青男女在广场上跳着“韩舞”,列队与偶像面对面签售,在演唱会的一声声应援标语中体悟“芳华”“理想”的味谈。“韩流”的影响范围也不单是局限于东亚,韩国流行音乐、影视节目、收罗漫画等产物正通过全球数字平台流向北好意思、西欧、拉好意思致使中东地区。就面前全球流行文化的消耗图景来看,“韩流”似乎一经落幕了世纪之交金大中时期的愿景。
动作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展文化商场化变嫌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两国,中韩成为了国内学界的比较对象。尽管从社交关系和民族情感上看,中韩难有亲密的事理,但“过度营销”“文化挪用”等研究韩国流行文化的品评争议都难以隔绝中国商场和民间的神态;同期,学界仍将“韩流”视为“文化出海”的学习对象,希冀从中寻找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与传播的“可复制资格”。正因如斯,国内的“韩流”研究也徐徐形成了“认可告成→剖析原因→鉴戒谈路”的主导念念维旅途,中国由此被塑形成为一个被“同源小国”在文化传播上反超、急需忍让学习的自后者形象,并以“韩流”模式与标准揣测自身的文化传播收效。
然则,“韩流”是否应被视为中国文化产业的“他山之石”?事实上,非论是韩好意思同盟这一精致、纠葛的跨文化政事经济结构性布景,如故其自进入新世纪以来,证据日本、中国、北好意思、拉好意思不绝休养策略相合目的商场,更新、杂糅发扬姿色和文化元素,抑或是其产业耐久以来的跨国作事单干模式,都高傲出:“韩流”虽是在韩国特定的经济结构和文化政事要求下催生的,却从未孤单于其他国度之外坐蓐、流通、消耗。它不仅是一个好意思国主导的全球成本主义体系中的东亚产业结构变迁和区域文化政事斗争的产物,更是被多重主体交错建构下促成与变体的产物。其中,中国虽乍明乍灭,但从未隐没。一方面,中国在韩流产业发展中饰演着主动引介并参与“韩流”话语建构的要害脚色;另一方面,中国在“韩流”影响下的产业发展和社会不雅念,正口舌西方国度与全球成本主义“文化互化”的典型案例。因此,本文从根底上突破“‘韩流’缘何告成、中国又该若何师法”这一将“韩流”与中国相永诀的孤单性视角,转而在跨文化传播政事经济研究偏执“历程—关系”方法论理路下,从政事、经济、传播等维度回溯这场文化流动历程中的中国脚色;同期,在剖析全球文化传播纪律中“韩流”产业跨国作事单干的基础上,呼应立足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政事经济研究的价值眷注,从“韩流”资格中反念念有社会主义和中中语明主体性的文化发展旅途。
跨文化传播政事经济学(transcultural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是效用于解析全球传播景象的举座性表面与实践框架[6]。与传统传播政事经济学有始有终的是,该框架动作马克念念主义政事经济研究在传播、信息和文化鸿沟的演绎和拓展,秉持显着的反殖民和反霸权价值立场,以挑战西方中心主义、新目地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为己任,尤其关注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国度在不对等的寰宇体系及职权结构中的碰撞与斗争[7]。同期,这一框架进一步吸纳了后殖民文化研究念念想,在探索不同文化疏通、摩擦的能源机制时,不仅超越了基于欧洲现代民族国度体系的、强调里面同质性与外部异质性的文化观念,何况商量传播、政事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议题和文化互化历程中的“跨主体性”(trans-subjectivity)形成的可能,也即在政事经济学勇猛于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不雅照结构之中的多元和能动社会主体。
二、“韩流”中的中国脚色
(一)世纪之交:中国动作推动者与要害受众
事实上,“跨文化传播政事经济”从降生之初就组成了韩流内生的能源基因。1997年,在亚洲金融危急的重创下,韩国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苦求调停,而证据“华盛顿共鸣”,韩国需以接收国际金融监管、允许异邦成本收购韩国企业等代价动作交换。由此,被好意思国扶助起来的、以三星电子为代表的韩国半导体企业被好意思国跨国成本收割,而低端制造业的份额也逐渐因中国制造业的入场而萎缩,韩国不得不转化“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布局。正是在这种全球政事经济布景下,附加值高且能重振国民精神的韩国文化产业被交付了厚望。然则,由于国内商场有限,韩国在一运转发展文化产业之时,就勇猛于向出门口而非虚度年华[8]。在日本尚为亚洲文化主要出口国的世纪之交,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急给了相对低廉的韩剧一次替代日剧和港剧大面积出口的机会[9]。然则,仅在两年后的1999年,我国古装剧《还珠格格》就风靡韩国,因收视劲爆颠簸其文化民族主义神经,韩国三大电视台立地封杀了该剧。抗衡“华剧入侵”也因此成了“韩流”强势崛起的东亚区域文化政事布景。
与此同期,新目地主义全球化的波浪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推动着中国的商场化变嫌从经济鸿沟深入至文化鸿沟。自1992年起,《中共中央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娴雅成立些许紧要问题的有盘算》等一揽子政策、文化产业司的成立、文化产业与文化作事“两分法”纷纷宣告着中国文化鸿沟的商场化进度[10]。不仅如斯,跟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举国高下为“与寰宇接轨”附着了一层玫瑰色的放浪联想。就这么,在彼时的东亚,一个勇猛文化出口的韩国面对的是一个变嫌绽开十余年、商场化进度大呼大进并刚刚“入世”的中国。从政府部门、传播产业到广大东谈主民都期盼着伸开中外合作与疏通,尤其是把崭新的异邦资讯与文化产物“引进来”,平静新兴的生意和城市中产阶级的精神消耗需求。在这一布景下,“韩流”恰好成为中国文化传播体系恰当商场逻辑进行变嫌的紧要资源,以及中国勇猛全球化、现代化的政事精英们积极与寰宇长入的依凭。1993年,即中韩建交的第二年,中央电视台第一频谈引进了韩剧《忌妒》。两年后,中央电视台第八频谈开辟《国际戏院》栏目,于1997年引进韩剧《爱情是什么》,迎来收视怒潮。从以《蓝色死活恋》《汉江怪物》为代表的韩国影视,到H.O.T、S.E.S等偶像团体,再到以《传奇》《泡泡堂》为代表的韩国游戏,各种的韩国文化产物通过屏幕奠定了80后、90后的“韩流”顾忌。“韩流”之风盛行,不仅由于它代表着“与寰宇接轨”的国际化现代感,更因为它呼应着彼时中国与日韩看似趋同的“现代时空”:城市中产阶级彭胀、性别关系转化、消耗主义生活方式扩散……[11]况且,与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流行文化比较,表征着“亚洲现代性”的“韩流”对于中国受众而言更具文化接近性,阐发传统家庭不雅念变迁、现代企业规划风浪、跨越阶级爱情的韩剧也更合适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现实处境和普遍心态。正如2002年的一份国内报纸辩论所言:“韩国文化的优雅、恬淡、传统东谈主伦关系与现代经济基础的自然联络,似曾相识的中国钤记与韩国特色的水乳长入,令东谈主品味不已。”[12]
由此,中国运转成为“韩流”紧要的国际商场,而快速商场化中的中国文化产业也将引介“韩流”动作商场化变嫌正当性成立的一环。但与此同期,“韩流”也成为变嫌果断形态申辩的一个浓烈场域。中国面对“哈韩”景象的立场是复杂的:中韩古代属于归并的文化体系,韩国却在文化产业鸿沟似已卓绝领有更为深厚历史积淀的中国,这无疑冲击着媒体和文化精英对中国文化的领会和定位。本质上,“韩流”一词,正来自1999年《北京后生报》的报谈[13]。对于赈济者而言,“韩流”是不雅察编造产物特征的窗口与探索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的学习对象,中国也应建立起造星、营销、拓宽产业链的访佛模式[14],“静下心来好勤学习东谈主家的文化观念和东谈主家的商场定位及操作”[15]。而批判者则多从民族主义和反帝国主义角度动身,觉得“韩流”只是好景不长[16];或将“韩流”视为无益于中邦原土文化的“文化入侵”,品评韩剧误会历史事实、危害中国“果断形态安全”[17];或从根底上质疑文化与商场是否适配,觉得按照“平静宣泄心绪功能和消耗口味”建立起的竞争机制,难以保证文化与艺术按追求“真善好意思”的人道富贵起来[18]。但在变嫌绽开的大势下,中国主导性职权结构一经有选拔性地将“韩流”动作国度传媒和文化系统重组的一部分。在此语境下,“保护传统”或“反对西方文化侵入”的不雅点不仅被觉得展露了传统文化大国的“安故重迁”,更隐含着反对全球化潮水与文化产业商场化政策的“原土主义”[19]。跟着这种被觉得“逾期”的不雅点徐徐淡出新世纪的主流话语,“韩流”在中国愈发畅通无阻。
(二)“蜜月期”:中国动作合作家
在初期,“韩流”的引进主要通过国度媒体机构和刚刚兴起的文娱企业,主要消耗东谈主群也局限在大城市的中产阶级,而跟着文化产业的茁壮发展和迁徙互联网的速即蔓延,传播“韩流”的力量进一步拓展,消耗群体也逐渐庞杂。若是说早期对以“韩流”为代表的异邦文化的宣介鼓舞了文化体制的变嫌,而跟着商场化的深入,传媒成本不仅看到了鉴戒“韩流”模式发展文娱产业的后劲,更主动从“韩流”产业链建构等分利,而成本层面的合作与中韩关系进入“蜜月期”的政事布景也密不可分。
2013年2月,朴槿惠政府一上台,便运转休养李明博时期奉行亲好意思政策下中韩关系“政冷经热”的现象,大幅进步中韩关系在韩国社交布局中的地位[20]。在中韩目田贸易协定谈判进入尾声之际,两国不仅在经贸疏通方面一时无比热络,还加速了文化传媒鸿沟的合作要领。2014年《中韩电影合拍条约》雅致签署,中韩合拍片将在中国商场享受国产片待遇[21];同庚11月,两国政府积极促进建立共2000亿韩元的国际合作基金,以推动两国文化合作[22]。中国成本成为“韩流”紧要的投资方,无数中国影视公司和互联网巨头,不绝投资韩国文娱公司创股掘金,伸开姿色多元的生意合作。2014年,爱奇艺以60万好意思元价钱买下《来自星星的你》播放版权,收益高达1亿好意思元,国内企业由此看到了转播韩剧的商机,纷纷涌入韩剧产业[23]。2015年,由华策影视与韩国文娱领军者CJ集团合拍、韩国组合中国成员鹿晗主演的《重返二十岁》,票房破3.64亿元,随后华策便与韩国电影巨头N.E.W.成立结伙公司“华策合新”,启动三部“双生版”中韩合拍作品。2016年,在华策、爱奇艺的布局和营销下,《太阳的后裔》再度催生韩剧热,大大提高了华策的股价和爱奇艺的付费会员数。韩国西江大学的一项研究高傲,2010年至2014年9月,中国公司以游戏、收罗、文娱为中心向30多家韩国企业投资了近3万亿韩元[24]。这使韩国媒体一度感叹,“中国成本真实拿走了韩娱的半壁山河”[25]。
引入中国相貌则是“韩流”另一大蛊惑中国受众的策略。各大韩国造星公司都曾屡次推出主打中国商场的偶像团体,吸纳来自中国的训练生,推出中国偶像及歌曲的中文版。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是男人偶像团体EXO,曾领有4名中国成员并成立“EXO-M(Mandarin)”子队。除了金融和东谈主力成本,中国文化鸿沟还积极引进和鉴戒了韩国文娱产业的姿色,通过模式复制增强了“韩流”的传播力。《奔走吧昆仲》《爸爸去哪儿》《极限挑战》等国内代表性综艺,齐创作于2013—2015年,其基本设定与中枢创意都来自韩国,并相沿了原版的制作作风和技巧,加强了不雅众对韩国综艺节目模式的熟悉跟认可。更紧要的是,对高度依赖粉丝经济和二次创作的参与式文化而言,列国受众对“韩流”的取悦、立场与阐释更组成了其紧要的内涵来源。中国粉丝动作要害受众群体,通过财富参预、“二创”作事和宣传践诺为“韩流”的影响力和丰富性作出了不可冷落的孝顺。为了让我方青睐的偶像夺得奖项、赢得名誉,粉丝们自觉组织起来作念数据、写案牍、剪视频,开卷有益地参预创意性的免费作事。由此,中国不仅成为“韩流”紧要的消耗大国,更通过资金、内容、东谈主力、平台、分销等深度参与到韩国文娱产业链的全历程,影响着“韩流”的内容坐蓐与传播。传媒成本以比较上风之名将投资韩国公司视作感性的经济步履:中国商场发展快而产业跟不上,韩国商场小而行业更熟练,比起自主原创,径直购入韩国产业链具有更高性价比。在成本的逻辑下,本不错参预本国文化产业发展和创作家培育的资源就此流向了“韩流”产业与跨国公司。更进一步的,这些成本和生意层面的“协谋”经由正面的媒体报谈和学界的学问坐蓐,得到了传播与证据,从而最终组成了“韩流”在中国持久的人命历程与齐备的坐蓐、消耗以及辩论与研究逻辑闭环。2014年,中体裁界对“韩流”的研究达到顶峰。恰逢彼时国际传播与软实力进步成为中国愈发急迫的政策需求。也正是在此语境下,“鉴戒韩流”的侧重点发生了偏移,从早期侧重体制变嫌和文化经济机制,转向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国度形象改善。换言之,在大部分学者看来,“韩流”即文化群众社交、改善国度形象的标杆与典范[26];在此般“他山之石”照射下,咱们理当反念念中国文化为何无法“走出去”。这类论调习尚于将“韩流”的沸腾归因为韩国特有的文化体制与文化属性,却未能从根底上明确“韩流”是一个典型的跨文化平台,由中国、日本、好意思国等国度介入,并由全球传媒业和受众参与共同建构;其中中国更是主动地撤下政事樊篱,以“财大气粗”的各种技巧积极介入“韩流”产业链。若是说,韩国政府特意通过“韩流”向外积极规划其正面的国度形象,那么,中国的多元主体则主动且全所在地参与了这一历程。
(三)“后萨德期间”:中国动作“不在场”的影响者
然则,新目地主义全球化的历程势必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着成本逻辑与疆城逻辑交互矛盾的历程。成本的跨国流动与互助,并未从根底上开脱现代国度体系和民族国度框架。在东亚,与其说冷战暗影犹存,不如说冷战从未闭幕,中日韩之间的复杂垂危关系从未跟着跨国成本的流动而扭转。前述的中韩成本亲密期,正是自2012年李明博登上韩日争议岛屿独岛(日本称竹岛)导致日本反韩心绪上涨、箝制韩剧播出并导致无数韩剧公司停业之时运转。而2016年的“萨德事件”,则以访佛的逻辑割断了“韩流”在中国的顺畅通路。
证据2017年的《韩流白皮书》,中国成为对“韩流”负面情感最强的国度,箝制者比例高达49.4%,主要原因则是“与韩国在政事和社交上的矛盾”[27]。也正是在抗争“韩流”等收罗畅通频发的2016年、2017年,“粉丝民族主义”成为学界热词,“国度面前无偶像”“故国才是大本命”等标语,体现出了粉丝群体若何化用“饭圈”逻辑,实践自身的民族主义和抒发爱国神态。在苍劲的民间抗争下,系列“韩流”巡演遭到取消,韩剧在中国的电视台和流媒体播放被隔绝,中国成本徐徐撤出。对于“韩流”的原土生态而言,中国成本离开后的“后萨德期间”留住的是被举高的薪资、浓烈的流媒体平台竞争和焦灼的劳资矛盾,这也为奈飞平台于2015年开启韩国业务提供了入场的机会。
然则,“萨德事件”虽显着扭转了中国与“韩流”之间的“蜜月期”氛围,但二者之间依然模棱两头。在“后萨德期间”,中韩之间围绕“韩流”的复杂耦合与张力关系尽显:一方面,中国直于本日仍被视为“韩流”紧要的国际商场,广大粉丝的创意坐蓐和积极宣传仍然为“韩流”“输血续命”,将其塑造为充满活力的文化圈域。以“闯入”泰西商场的韩国流行音乐为例,其产业出口的一半依旧蚁集漫步于东亚,仅中国商场就占到36%[28]。以全年唱片出口额为例,除2020年除外,中国从2012年起一直是K-pop唱片的第二大出口对象国[29]。另一方面,“萨德事件”对中国国内“韩流”消耗者的不雅念与行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国度的军事对抗和收罗集体行动中,与“韩流”研究的民间申辩大大激活和调治了年青一代的政事果断,让他们以更强的政事和文化主体性反念念我方的流行文化消耗步履。这种醒悟不仅包含了民族主义、国族主义意味,更具有反成本和反霸权的色调。在粉丝群体中,反对“韩流”挪用中国文化元素的声息越来越多,中国传统文化若何革故鼎新、走放洋门亦成为商量议题;对于男性凝视下对未成年女偶像的过分性化,粉丝们号召着“保持敏锐”,警惕文化产物对审好意思和价值不雅“潜移暗化的领导”。更普遍的是,也曾的消耗主力军徐徐警惕“韩流”蕴含的消耗主义,在“后萨德期间”直面我方深度付出的“爱”与特殊的消耗者待遇之间的不屈衡。这一处境也不绝引发着他们重念念自我、社群、国度、全球纪律间的关系。不错说,正是在文娱行业与普遍的政事叙事关联之下,年青东谈主得以脱离隧谈的文化享乐现象,从跨文化政事经济的角度重新相识、评判“韩流”。
不外,“萨德事件”诚然推动着中国消耗者的心态转化,迫使着“韩流”产业更新发扬姿色和文化元素以相合北好意思、拉好意思等新兴商场,却未能改写国内学界为“韩流”所谱写的告成叙事。在推动国度文化产业发展和进步国度软实力的分析框架下,“韩流”连续被书写为一个值得鉴戒的对象:部分学者视“限韩令”下国际影响力只增不减的“韩流”为“平台寰宇主义”理念代表,认可其国际化机制[30];更有甚者将被动“出走”北好意思、拉好意思的“韩流”描摹为对抗文化帝国主义的例证,以“文化反向流动”(contra-flow)之名描摹出韩国流行文化走向寰宇的又一次巨大捷利[31]。总之,在围绕“韩流”的申辩中,学界尚未挖掘出超越民族主义框架、批判成本主义跨国文化的内涵,而是觉得一边箝制“韩流”、一边强调中邦本国的“文化输出”,是一种竞争心态下的双标,“韩流”正以其混杂性冲击了“单向输出”的国际文化传播模式,呼应了“文化互惠”传播不雅[32]。也便是说,当“韩流”不再“相合”中国商场,而是走向西方寰宇时,中体裁界的学问坐蓐却仍在持续建构“韩流”的神话。
三、重念念“告成”:全球文化传播纪律中“韩流”的跨国单干
如前所述,在“韩流”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并非单纯的旁不雅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起到不可冷落的推动与构建作用。然则,若是说,早期咱们需要一个正面例证说明文化商场化变嫌的出路,那么,今天咱们更需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逻辑动身念念考文化发展的旅途,并反念念去政事化地引进“韩流”模式带来的风险与弊害。基于此,有必要对“韩流”在全球文化作事单干中的地位伸开分析。
事实上,“韩流”之是以得以在部分学者笔下被描写为对抗文化帝国主义的告成典范,正是因为这些论调脱离了不对等的国际成本主义纪律与不同国度间的霸权关系来推敲跨文化流动。由于穷苦宏不雅的地缘政事经济和跨文化传播政事经济视角,这些分析将国度轮廓为均等化、沉寂化的存在,不仅冷落了好意思国主导的成本主义霸权体系以及日韩动作好意思国东亚地区“盟友”的身份,更是罔顾“韩流”这一文化消耗景象中真实的政事、经济和果断形态收益归于那边。就“韩流”这一文化消耗景象的经济主导权而言,日本、中国和好意思国在“韩流”的不同阶段、基于变化的政事场地,规律饰演着韩国影视剧作的成本参预方的脚色。在“后萨德期间”,奈飞正是在中国成本大幅畏忌之时,以“救世主”之态闯入韩国影视产业,并在平台化的坐蓐作事单干下,通过无数收购韩剧版权和流媒体播放权,独揽了影视产业的要害资源。连年来,街拍丝袜跟着韩国文化产业深远错误,部分韩国粹者运转反念念“平台帝国主义”对原土产业链的搅乱与打击:在“奈飞模式”的跨国作事单干下,沦为分包商的韩国制作公司和电视台未能从韩剧的全球商场得回与其流行度相匹配的生意报恩,这恰正是因为它们交出了版权和流媒体平台,让主要的收益流向了奈飞[33]。
更为要害的是,从“韩流”所表征的文化内容而言,其看似在民族国度框架内告成出海,落幕了金大中政府彼时为文化产业赋予的千般民族主义干事与愿景,实则接合了好意思国主导下的全球文化单干和流动纪律。质言之,从韩好意思同盟的政策角度看,“韩流”承担着特定历史时期好意思国东亚政策中的文化与审好意思单干脚色,其所传达的是一种自我客体化的价值不雅,内在恰当了好意思国“更动”韩国、表征“亚洲性”的文化政事需求。事实上,自降生着手,“韩流”自己便内嵌于全球成本主义文化纪律链条之中,是赫伯特·席勒所批判的“文化帝国主义”的某种变体和延长。如前所述,当金大中政府将经济重点转向文化产业,视影视内容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时,华尔街成本已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对韩国经济体制的渗入与限度。举例在电影业,好意思国在“电影等于商品”的框架下将其动作产业签署投资协定的先决要求,不绝促使韩国收缩原土电影配额轨制,向新目地主义商场经济体制转型[34]。
不可狡辩的是,“韩流”广受迎接的要害策略之一,适值在于其虽内在化了好意思式现代化的根底逻辑,却永久征用着“东亚联想”的话语资源。通过将自身标榜为亚洲代表,“韩流”贯串着我国香港地区和日本的流行文化历史,蛊惑了中国、日本、东南亚地区的年青受众。然则,且非论由“韩流”所形塑的“东亚共同体”从根底上冷落了历史相反和社会结构等第,存在单一化和放浪化倾向[35];致使,从投资者、作词作曲、歌词说话、编摆动作、妆容作风到服装品牌,韩邦原土主体与文化元素的参与度都不绝裁汰。连年来,非韩国相貌也运转活跃在韩国流行音乐(Korea-Pop,以下简称“K-pop”)舞台:名为“Blackswan”的团队成员来自比利时、巴西、印度和好意思国;走红的“XG”成员齐为日本籍并在日本公司旗下,她们唱着全英文歌曲却在韩国出谈行径。究其根底,“韩流”对好意思国流行文化的依附性使其难以形成真实具有“韩国性”的文化产物,其功能不外是用东亚东谈主的体魄咀嚼继承一遍好意思国流行文化再投喂给寰宇各地的受众。以偶像产业为例,它所型构的是一种将偶像商品化、除外皮形象为中介的“外貌成本主义”。早期的韩国女团是典型的性客体形象,她们用泄露的体魄和性示意动作相合着男性消耗者。尽管跟着女性商场崛起和西方多元性别文化的流行,K-pop运转“挪用”LGBTQ文化、营销同本性感,解构了传统的男女形象和主客关系,对偶像的恪守性要求却更高了——从“媚男”变成了“媚粉”。消耗主义与克扣关系使K-pop无法传递真实的作事迸发的人命力与健康好意思,哪怕为了商场唱着“作念我方”“不惧一切”“反对偏见”的歌词,成员们仍然无法领有创作自主、体魄自主、情感自主,并处在耐久的过劳和亚健康现象下。因此,尽管勇猛出海的“韩流”自然是一种混杂性的跨文化平台,但这里的“跨文化”并不具有反殖民、反帝国主义色调,而是与“脱亚入欧(好意思)”的西方现代性精致相连。与其说“韩流”正在“闯好意思”,不如称其是在“回到”好意思国。
如前文所述,“韩流”在看似风靡全球的同期,在价值内核以及利益分拨方面齐付出了巨大代价。正因如斯,中国若将之视为“他山之石”、效仿其为寻求文化“出海”而丧失文化自主权,无疑有因噎废食之嫌。事实上,近些年选秀类节目在中国的挫败适值彰显了“韩流”所内化的成本主义逻辑与中国东谈主民群众主体性的根底矛盾。自2018年起,以“爱优腾”为代表的视听节目网站师法“韩流”的造星模式举办选秀节目,既通过内隐性地编织颇具进犯性的个东谈主主义逻辑,向我国新一代青少年重新界说“越过”与“优秀”的标准,又懒散出头向粉丝群体的消耗主义信号[36][37]。所幸,其最终以“倒奶式打榜”事件引爆公论,并在政府调控之下闭幕了这一猖獗的生意模式。而若仅以经济效益为判断依凭,中国文化产业早已不再被“韩流”远远甩在死后,而是在很多鸿沟有超越之势。2021年韩国文化内容产业出口额为124.5亿好意思元,同比增长4.4%[38];同庚我国文化服务出口额691亿好意思元,年均增长17%[39]。占文化出口7成的韩国游戏产业2021年出口87亿好意思元[40];同庚中国自主研发游戏国际商场营收则达180亿好意思元[41]。(数据可能存在统计口径相反)在“韩流”自己遭受原土产业链被破裂、创造力缺少、去韩国化等窘境的今天,中国正以文化自信的理念重新构建“文化出海”的模式与标准,中国受众也正以徐徐增强的主体性和精神娴雅需求招呼着文化产业的创新。
四、超越“韩流”:中中语明走出去的旅途
自“韩流”一词初度出面前国内视线之时起,其对应的命题“华流”便应时而生,成为学界创造的又一新词。本世纪初的电视期间,来自港台地区的影视、艺东谈主一度风靡,成为与“韩流”“瓜分秋色”的文化景象;近至后疫情下的流媒体期间,“数字华流”平台偏执网文短剧又搭载着新的期待强势出海,用“C-drama”“C-pop”的前缀冲击“韩流”地位。伴跟着“东升西降”的全球纪律变革与中国对于进步中中语明传播力的紧迫需求,若何续写“华流”故事,成为了传播学界紧要的眷注。
不可狡辩,“韩流”曾为中国翻开很多发展文化产业的新念念路,也为中中语明新形态的对传闻播奏响了“亚洲”前奏。在鉴戒之路上,咱们极地面历练了将文化IP生意化的智商、长入传统元素的果断、拓展产业链的联想力以及国际运营的策略,形成了我方的文化经济模式。然则,一国文化之发展与传播,不可绝对归为经济学命题,不然无疑将窄化表层建筑的副作用,并将文化与艺术异化为成本主义体系下的商品。因此,“华流”探索在延续文化商场化的变嫌逻辑外,更应酬二十余年的资格资格进行追究,在中国式现代化而非“入世”与“接轨”的话语中念念索前路。诚然,超越“韩流”,并非狡辩其中的一切积极身分,而是重新注视“韩流”动作特定全球政事经济结构中亚洲流行文化代表的现实树立偏执“亚洲性”打造,反念念一种严重依赖“镜中我”的客体化领会和抒发方式的局限。咱们不可在尚未处理好本国历史与现代关系的布景下,就将国度文化率领权成立请托于一个不对等的全球成本主义纪律和不屈衡的评价体系。韩国之是以发展出“韩流”模式,不仅有好意思韩定约的历史渊源与政策需求,更来自搀和在“大娴雅”之间的“小主体”相对的生计焦灼和存在感危急。但现代中国走通常的路,只会在自我狡辩中找不到阿谁可依凭的母体,堕入对自身历史的怀疑。
正如亚洲后殖民批判学者围绕“动作方法的中国”和“动作方法的亚洲”命题所建议的对西方中心主义相识论的批判性反念念,以亚洲或中国的历史资格与传统念念想动作一种注视寰宇的“方法”意味着在相识论层面真实尊重寰宇的多元性[42]。这是一个把亚洲或中国动作组成要素之一、把好意思西方也动作组成要素之一的多元寰宇,它“以中国为方法,以寰宇为目的”,在被相对化了的“多元性”道理之上,勇猛于把西方创造出的价值进步到东谈主类的高度和创造出更高级次的寰宇图景,进而落幕西方无法落幕的东谈主类共同价值。如今,“韩流”输出的东亚脚色,成为列国受众了解“亚洲中国”的中介,但不管从历史渊源如故多彩现代性而言,“韩流”之于东亚或亚洲的代表性是绝对不及的,亦然无法体现“动作方法的中国”和“动作方法的亚洲”推敲所建议的“亚洲道理”的。因此,超越脱胎于新目地主义全球化的“韩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书写一个不以欧洲殖民现代不雅为参照的“现代东亚”,超越日韩文化中的“脱亚”情结而回到动作东谈主类荣幸共同体的“亚洲道理”,成为中中语化全球传播的新干事。
本文觉得,超越至少意味着以下五个层面。
其一,超越“韩流”将文化局限于流行文娱文化的截止框架,从更平凡的视角取悦传播、信息与文化。这不仅意味着在平台化期间为多种声息的传播奠定时期基础与渠谈保险,更在于容纳另一种叙事可能以制衡本不屈衡的全球信息流通纪律。举例,以TikTok为代表的数字平台正在创建一个冲破好意思西方媒体独揽的全球数字基础轨范,促进中国声息和全球南边声息涉及常被排斥在精英媒体之外的全球群众。现时,快手国际版Kwai在巴西的月活用户鸿沟已极度于该国30%的东谈主口[43]。而在中文互联网平台,很多来自寰宇各地的左翼后生和共产主义者,接续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主义的全球化波浪,运转商量成本主义的脆弱性和矛盾。这些赤诚而严肃的政事对话,离不开一个以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度为依托的跨文化信息生态和数智期间的全球信息传播新纪律。
其二,超越对好意思西方文化和跨国资产阶级的依附,从本国本质动身走自主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坐蓐优秀的原创性文化作品。在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历程中,中国保存了动作寰宇历史上独一持续农耕娴雅的文化和历史延续性,并经历了一场真实的社会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创新和成立历史,为现代文化创作提供着熙来攘往的灵感和特有的精神底蕴。但这些文化资源尚未被充分激活,在国际传播中呈现深度不及,更未能与全球南边中的越过文化力量形成有机链接关系。
其三,超越全球成本主义内生的果断形态,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内涵。举例,以刘慈欣的《三体》《流浪地球》为代表的中国科幻,正谢寰宇体裁舞台上彰显着特有的精神价值,成为异邦群众突破西方刻板印象和文化联想、了解中国的紧要渠谈。科幻动作一个处理科技与现代人命题的题材,与一个社会若何相识和瞻望我方的现代化进度密不可分。西方科幻体裁有两种传统,一是与西方殖民主义研究的开辟探险精神,二是对科学主义传统的批判和反念念,而这二者在中国都穷苦内在的文化赈济[44]。自“赛先生”以来,科学、时期和工业就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紧要力量,中国科幻因而更彰显科学感性不错更动与改变社会的积极一面;同期,比起异陆开垦和星际侨民的西方故事,中国科幻更偏向复返地球家园,朝向东谈主类内在[45]。这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中语化主体性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得回了新的“存在感”。
其四,超越与成本主义共生的城市中心主义,直面广宽中国的复杂性和现代化成立的历程性,通过讲好乡村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由于深厚的农耕娴雅底蕴和“四千年农夫”的可持续农业历史,东亚现代性有着与欧洲和好意思洲现代性不同的娴雅底色,但不管是日本、中国港台地区,如故以“韩流”为代表的流行文化,都没能真实面对和处理乡村叙事以及与此研究的生态安全与食物安全问题。讥诮的是,韩国在新目地主义波浪的冲击之下,不绝面对着食物主权、农民老龄化、农民集体抗议等一系列危急,但“韩流”所描写的都市中心主义与消耗主义靓丽风景对当下的“三农”问题有目无睹。在成本主义寰宇,乡村问题一经转向城市穷人窟问题,成为一个前现代的怀旧空间而失去抒发智商。而中国将“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度政策,乡村传播亦积攒了特有的中国资格和特色。从李子柒不测中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告成案例,到“乡村春晚”走向直播间面向共建“一带沿途”国度,再到“村BA”“村超”体育文化彰显乡村的人命力和组织力,数字期间的乡土中国在主体性和文化自信方面以及在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型和创造性发展智商方面,一经昔不如今。乡村不仅通过国度基础轨范保险介入了全球化的波浪,也通过村落历史传统和群众自治资格历练出走向全球的新姿态[46]。自然,从全球到乡村和从乡村到全球的视域转变,并不是回到救援守旧当中,或单纯把凝固的、内容化了的“民族文化”拿出来“给东谈主看”,而是在落幕各种现代性和伸开另类全球化逻辑主导的“新地球村”联想历程中,让东谈主“谨记住乡愁”,从而克服文化传播中乡村的失语和东谈主与自然新陈代谢关系的断裂,挑战成本主义城市淹没乡村的宿命。
其五,超越成本逐利逻辑的主导与对经济效益的单独追求,调治东谈主民的文化传播主体性和能动性,从重塑新寰宇信息纪律高度主理信息、文化与传播的干事。通过与“韩流”的深度合作,我国建立起了一批文娱成本巨头,却并未在影视、艺东谈主、综艺等鸿沟推出原创性、高质料的代表作,反而促成成本协谋下的跨国价值交换。直于本日,数字华流“出海”更多是冲向生意蓝海,是成本的冲动;大略说,当下的研究还未挖掘出这些文化传播景象在更深千里、更耐久层面上的道理与价值。本质上,传播所建构的是发展“语境”和话语纪律,中中语化的道理并非延续民族、国族等内容主义观念下的对抗与竞争,更不是一味的“脱亚入欧”积极融入文化帝国主义体系,而是一种超越成本主义文化霸权的新旅途和“方法论”启示。它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举座作事,与中国的文化自信与主体性同频共振,并融入东谈主类荣幸共同体的立志期盼。当咱们比较“华流”与“韩流”的不同之处时,除了具体文化元素的发祥、文化样态与风貌以实时期上的细节之外,更应念念索两种“文化输出”对“告成”的界定:在经济目的、文化内涵、审好意思价值等维度外,真实的国际传播还应为平衡、阐明和互惠的全球信息传播纪律作出孝顺,让国际传播真实“国际化”而非西方化,让文化传播真实成为人心重迭的渠谈而非经济输出的载体。举例,在看到TikTok传播中国故事的同期,还要看到它初度让身处战乱的受害者与西方媒体站在了归并个话语竞技场,冲破了泰西媒体对战争的独揽界说权;在看到中国科幻阐发着“登第乡情”的同期,还要看到它若何通过联想东谈主类娴雅的晦气,涉及全球化期间成本主义娴雅总危急与民族国度的荣幸[47];在看到乡村若何成为一张张“中国柬帖”的同期,还要果断到“城市与乡村、乡村与国度的有机研究和良性互动,以及与构建一个更对等和正义的全球传播纪律的相得益彰”[48]。
五、结语
在《去帝国》一书中,陈光兴对国族主义、原土主义和娴雅主义这三种去殖民的表面框架进行了检省,觉得这三种念念想都堕入身份政事的局限,但“千里溺于里面的对抗关系,无法跨出自身所处结构看到其他弱者的存在”[49]。
?在“韩流”的语境中,韩、日、中、好意思是四个主要的建构力量,其中存在着帝国、殖民和霸权期间的复杂职权关系。具体到中韩,在古代的朝贡体系下,中国动作“大娴雅”经常被隐喻为母体,韩国动作小国内含身份焦灼;而冷战以来,中韩之间更垒起了厚厚的政事樊篱。到了“后萨德期间”,新目地主义全球化高光期“韩流”所依托的东亚政事经济结构也一经人面桃花。
在百年未有之变局下重新注视“韩流”,不仅是文化产业旅途优化的阶段性追究,更意味着中国如安在新步地下瞻望我方的东亚脚色、亚洲脚色与寰宇脚色。在韩国粹界运转反念念奈飞介入下的“平台帝国主义”时,中国对文化霸权的反念念理当更深入、更绝对。
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立的底色。以习近平文化念念想为蚁集体现,中国文化发展必须宝石以东谈主民为中心的根底立场,宝石文化服务东谈主民,“东谈主,内容上便是文化的东谈主,而不是‘失掉’的东谈主”。同期,更需要执意文化自信的精神特点,增强中中语化主体性的自觉,推动马克念念主义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第二个取悦”。就全球传播而言,咱们需要将具体的文化元素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举座中去取悦。在“西方中心论”“娴雅冲突论”“历史终论断”与“国强必霸论”之外,中中语明正勇猛于创造寰宇共同富贵发展的东谈主类娴雅新形态。这些内在基因,决定了中国文化产业首要目的是平静中国东谈主民好意思好生活的需要,而非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相合全球成本主义体系;它应当让东谈主民领有创造文化的活力,而不是师法文化的“目田”。
另外,“韩流”之兴所反馈的,是中国重新主理后生文化率领权的紧迫需求以及寰宇对于表征“亚洲性”的期待。不可狡辩,正如香港电影、日本动漫、台湾偶像剧一样,“韩流”呼应了一代年青东谈主的精神需求,尤其在兴起之初为后生们描摹着新世纪的蓝图,并贩卖着不朽的芳华、理想和爱情主题。在今天,从系列古装影视作品到小红书,不同形态的大陆文化产物在台湾年青一代中备受迎接,海峡两岸的流行文化版图正在发生结构性翻转[50]。从台湾这个跨文化交叉融汇和中好意思斗争前沿之地,咱们已然不错看到百年变局之下文化纪律的转化之势。正是在此布景下,全球东谈主民眼中的中国,诚然一直因好意思西方的文化霸权而蒙尘,也日益彰显其在淆乱震动的寰宇场地下和平好意思好生活的特有魔力偏执背后的反霸权、反帝国的反水精神渊源与中中语明历史底蕴。当反战的波浪再次席卷泰西校园、“寰宇东谈主民大团结”的声息再度兴起时,中中语明新形态的故事也应具有通常的智商,引颈新一代年青东谈主脱离以“韩流”为代表的“外貌成本主义”,蛊惑全球东谈主民一同扬起探索东谈主类荣幸的新帆船,在反帝反霸权的念念潮里走向新的往常。
【本文为马克念念主义表面研究和成立工程2023年度委托格局“全面成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度与鼓舞文化自信自立研究”(批准号:2023MYB012)之“增强中中语明传播力影响力”子格局阶段性效率】
参考文献:
[1]向勇,权基永.韩国文化产业立国政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东谈主文社会科学版),2013,52(04):107-112.
[2]韩国国度档案宗派网站. 国民政府文化和旅游新政[EB/OL].(1998-12-14)[2024-04-01].https://theme.archives.go.kr/viewer/common/archWebViewer.do?bsid=200041105522&dsid=000000000001&gubun=search.
[3]韩国国度档案宗派网站.文化产业发展五年筹划[EB/OL]. (2007-12-01)[2024-04-01]. https://www.archives.go.kr/next/newsearch/listSubjectDescription.do?id=005756&pageFlag=&sitePage=.
[4]韩国国度档案宗派网站.韩国21世纪愿景基本盘算[EB/OL]. (2007-12-01)[2024-04-01]. https://www.archives.go.kr/next/newsearch/listSubjectDescription.do?id=005758&pageFlag=&sitePage=.
[5]韩国国度档案宗派网站. 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EB/OL]. (2006-12-01)[2024-04-01]. https://www.archives.go.kr/next/newsearch/listSubjectDescription.do?id=003620&pageFlag=&sitePage=1-2-1.
[6]赵月枝.社会主义跨文化传播政事经济学:表面旅途与问题果断[J].东谈主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21):14-41.
[7]Chakravartty, P., Zhao, Y. (Eds.). Global communications: Toward a transcultural political economy[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8:1-19.
[8]王琳.世纪之交韩国的文化立国国策偏执政策转型[J].东北亚学刊,2012(02):51-57.
[9]刘小丹,朱玮.韩流与“亚洲”联想[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3):97-101+132.
[10]范周,杨矞.变嫌绽开四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与树立[J].山东大学学报(玄学社会科学版),2018(04):30-43.
[11]Chakravartty,P., Zhao, Y. (Eds.). Global communications: Toward a transcultural political economy[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8:143-152.
[12]杨典.“韩流”为何这么热[J].百科学问,2002(04):48-49.
[13][32]张磊,胡亚楠.从文化输出不雅走向文化互惠不雅:透过“韩流”念念选取国的国际传播[J].现代视听,2020(09):13-18.
[14]赵锦兰,蔡荣生,蔡奕勇.浅谈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征:“韩流”的经济学启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87-90+95.
嘟嘟嘟在线视频免费观看[15]张海君.“韩流”进犯中国商场[N].中国艺术报,2000-09-08(005).
[16]朴光海.“韩流”在中国的波及与影响[J].现代韩国,2003(Z1):71-75.
[17]陆岑岭.警惕“韩流”文化入侵[J].声屏寰宇,2007(06):66.
[18]王仲.文化与商场在内容上是对立的[J].玄学研究,1994(06):7-9.
[19]赵月枝.传播与社会:政事经济与文化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书社,2011:230.
[20]张弛.大申辩与大逶迤:朴槿惠期间中韩关系的反念念与启示[J].东北亚论坛,2018(01):111-126+128.
[21]中华东谈主民共和国国度新闻出书广电总局,大韩民国文化体育不雅光部.中韩电影合拍条约[R]. 2015.
[22]苗春. 中韩影视合作:到了大干一场的时间[N]. 东谈主民日报国际版, 2015-05-25(07).
[23][33]Park J H, Kim K A, Lee Y. Theorizing the Korean Wave Netflix and platform imperialism: how Netflix alters the ecology of the Korean TV drama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22(17):20.
[24]金好意思永.中国成本五年间对韩企投资近3万亿韩元[EB/OL].(2015-12-06)[2024-04-01]. https://www.hani.co.kr/arti/international/globaleconomy/720602.html.
[25]太阳的后裔结局了 中国成本浸入韩国文娱业却刚运转[EB/OL].(2016-04-17)[2024-04-01]. https://m.jiemian.com/article/613172.html.
[26]詹德斌.韩国文化政策与文化社交[J].国际研究参考,2013(11):20-30.
[27] 韩国国际文化疏通振兴院. 2017韩流白皮书[R]. https://kofice.or.kr/b20industry/b20_industry_00_view.asp?mnu_sub=20200&seq=981&page=1&find=&search=.
[28]韩发布K-文创内容出口政策 深耕中东泰西商场[EB/OL].韩联社.(2023-02-23)[2024-04-01]. https://cn.yna.co.kr/view/ACK20230223003900881.
[29]朴慧润. K-POP唱片上半年出口额同比增17.1%创新高[EB/OL]. 韩联社. (2023-07-18)[2024-04-01]. https://cn.yna.co.kr/view/ACK20230718000300881?section=search.
[30]朱兆一.平台寰宇主义视域下的“韩流”国际化机制:基于韩剧的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02):120-127.
[31]金玟佑.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的突破:以韩流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06):167-168.
[34]臧连荣.瓦解与重构:IMF事件以来韩国电影刊行业之不雅察[J].现代电影,2024(04):117-127.
[35]Cho,Y. Desperately seeking East Asia amidst the popularity of South Korean pop culture in Asia[J]. Cultural studies, 2011:25(3),383-404.
[36]吴畅畅.视频网站与国度职权的“内卷化”[J].绽开期间,2021(06):186-201+10.
[37]吴畅畅.中国电视综艺的二律背反(1997—2017):基于政事经济与社会转型的视角[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11):98-104.
[38]朴惠润.韩2021年文化产业出口创新高[EB/OL].韩联社.(2023-01-04)[2024-04-01]. https://cn.yna.co.kr/view/ACK20230104002000881.
[39]国度外汇不竭局国际相差分析小组.2021年中国国际相差呈文[R]. 2022.
[40]朴惠润. 韩2021年游戏产业销售额创新高[EB/OL]. 韩联社,(2023-01-02)[2024-04-01]. https://cn.yna.co.kr/view/ACK20230102001300881.
[41]中国音像与数字出书协会.2021年中国游戏出海情况呈文[R].2021.
[42]孙歌.寻找亚洲[M].贵阳:贵州东谈主民出书社,2019:1-9.
[43]21世纪经济报谈.30%的巴西东谈主,已成为快手老铁[EB/OL]. (2024-04-09)[2024-04-30].https://mp.weixin.qq.com/s/oeqUIWkv36GgIx6YTXVGZg.
[44][45]张慧瑜.科幻题材收罗体裁与新的中国故事[J].东谈主民论坛,2023(15):106-109.
[46][48]赵月枝.中国与全球传播:新地球村的联想[J].国际传播,2017(03):28-37.
[47]王瑶.全球化期间的民族寓言:现代中国科幻中的文化政事[J].中国比较体裁,2015(03):87-100+86.
[49] 陈光兴. 去帝国:亚洲动作方法[M]. 台北: 行东谈主出书社, 2006:143.
[50]孙佳山.台当局“领会作战”搞错了前提[EB/OL].环球时报. (2024-04-11)[2024-04-30].https://hqtime.huanqiu.com/share/article/4HLGuk1MiLi.
本文援用格局参考:
赵月枝,高雨曦,俞雅芸.从参与建构到范式超越:“韩流”的跨文化传播政事经济再相识[J].后生记者,2024(06):39-48+64.